漠视精神健康的代价

Pixabay 用户 Elmer L. Geissler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这一隐性流行病的严重性敲响了警钟,并呼吁增加对与精神健康疾病相关预防措施的注入。
在全球范围内,自杀是15-29岁青年的第二大死因。世界各国政府仅将其卫生预算的2%用于精神健康[1]。
类似的模式和松懈,反映了马来西亚对关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的立场。在马来西亚最近的2021年预算案中,卫生部对精神病学和心理健康服务的支出被削减了。
与2020年3.44亿马币的支出相比,目前的预算是3.13亿马币,减少了9.1%(3100万马币)。这个数额是自2017年以来最低的,也是过去十年来,对精神病学和精神健康服务的最大幅度削减[2]。
削减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新冠疫情更是加剧了在我们社会的隐形杀手,2020年有266例自杀和死亡的记录[3]。2020年1月至6月期间,共有465名自杀未遂者在政府医院接受治疗[4]。
国家需要的是为心理健康服务注入资金。对重点对策的需求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迫切。数字是不会说谎的。
该部心理健康和心理支援服务(MHPSS)的记录显示,有122,328人拨打电话寻求帮助,其中89.4%的来电者由于持续的疫情而经历着各种社会问题的心理影响[5]。
使用情绪支持热线服务的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2020年,1月至7月间有40%的来电者表示有自杀念头,而2019年则为34%。- 蔡淑宁博士(译音,Dr Chua Sook Ning),Relate创始人[4] 。
这种无所作为或缓慢的对策,不仅让那些支撑着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家庭成员的陪伴者感到悲痛,也让国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根据Relate 2021年的报告,如果估计有382名年轻男性和141名年轻女性通过自杀结束生命-仅此一项就将损失3.462亿令吉,比投入于精神健康的资金还多[6]。
人民是一个国家的资本,投资于他们的成长是有回报的。如果从现在到2030年,在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上分配更多的开支,那么焦虑症、抑郁症和癫痫的病例将至少减少6000万。在全球范围内,则可避免20万例死亡[1]。
丧失生命的代价不利国家的发展
精神疾病对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从生命周期来看,社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15-29岁这个年龄段,这时他们希望能得到回报。顺带一提,精神疾病的发病也往往是在这个脆弱的人生阶段。
大流行病中无形的精神健康方面或易被忽视,但这种看不见的危机不仅可能使Covid-19恶化,从长远来看,对我们国家的福祉和生产力可能更是灾难性的。- 希望联盟卫生委员会[7]。
在盛年时期患有精神疾病是严峻的,年轻人会因此突然离校,它将情况上升至劳动力的丧失和一生收入的损失。受影响的年轻人本该获得资格和一身有利于国家未来的技能,却在治疗中失去大把光阴,依靠药物治疗。
生产力的损失不应被轻视,因为当马来西亚在2060年成为超级老龄化国家时,老龄化的人口增长将超过年轻人[8],类似于日本和韩国的情况,老年人占人口的大多数。随着青年人口的萎缩,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可能出现停滞-创新减少,支出减少,更加依赖对老年人的社会保护。
量化的职场心理健康问题
从依赖性的童年过渡到独立的成年,是件压力很大的事。对于正在从精神健康疾病中恢复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个诱因。
根据Relate的一份报告,2018年工作场所的心理健康问题给经济带来的成本估计为144.6亿令吉,占GDP的1%。这一成本来自于工作场所的三个方面:
- 因心理健康问题而缺勤(32.8亿令吉,0.23%)。
- 雇员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情况下仍在工作的出勤率(98.4亿令吉,0.68%)。
- 因精神健康问题而导致的雇员流失(13.4亿令吉,0.09%)[9] 。
相关文章:
想放弃吗?撑着,你比想象中坚强
展现共情,是领导团队成功的核心

雇主需把所有雇员的健康和安全放在首位,有责任确保他们的劳动得到必要的支持。当很大一部分员工一直在远程工作,可能没有与同事或经理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时,这一点就更加重要了。" -桑德拉·亨克(Sandra Henke),瀚纳仕集团人事和文化执行官[10] 。
生产力的降低不仅由于人数的减少,也可在员工出勤的时候有所损失。在马来西亚,人们发现,与旷工相比,损失的天数或生产力是7到8.5倍[11]。就数字而言,这意味着在2018年估计损失了98.4亿马币。让员工在承受着精神状况发作的情况下仍然工作,并不会提高生产力。
雇员们想要离开他们的工作并不仅仅是因为不满意的工资。51%的人认为是职场文化不佳,9%的人与上司有冲突,至少25%的人觉得在目前的工作场所不受重视[12]。所列举的离开当前工作的原因与脆弱的精神健康有些许关联[13]。
外面的许多雇主仍然被普遍的污名所操纵,认为精神健康是员工装病的机会。办公室里对于精神健康认识的缺失现象持续存在,而这些数据作为有力指标,有些事情必须要改变。
尽管全世界有数以亿计的人患有精神障碍,但心理健康仍然处于阴影之下。这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它是一个发展问题。我们现在需要采取行动,因为生产力的损失是全球经济根本无法承受的。- 世界银行集团总裁,金墉(Jim Yong Kim)[14]。
对精神健康对策的需求,是现在
公众意识的增强与管理层面的意识之间存在着脱节。我们的基层宣传在启动心理健康护理的对话方面非常出色,这使全国公众的意识不断提高。
但是,国家的高层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
尽管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警觉性不断提高,并推动许多受影响的人寻求帮助,但在马来西亚,最低阶层(B40)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仍然很低。
来自B40家庭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在抑郁症知识测试中的平均得分是24%,这表明迄今为止的心理教育工作需再加强。当涉及到心理健康问题时,一个更有意识的社会将改善寻求帮助的态度[15]。
不仅如此,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也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偏远地区的贫困家庭。
社区和相关机构应该共同努力,通过与B40团体的免费研讨会和建立更多负担得起的心理健康服务,提高心理健康意识,改善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 - 林凯娴(译音,Lum Khay Xian),Relate Malaysia 临床心理学家 [16] 。
同时,企业应该研究强化员工的心理健康,因为它关乎到员工的生产力。心理健康是一种看不见的疾病,它是非传染性的,但同样是致命的。
也许,它还没有被许多人重视,因为多数人采取“眼见为实”心态,而健康往往是可以通过工作场所的实质迹象来观察的。社会上的许多人由于它所带来的刻板印象而对寻求治疗或进一步的干预犹豫不决,工作场所,特别是在远程工作环境中,必须培养一种具意识和支持有心理健康疾病史的人的环境。

在管理层面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为解决这个严峻的情况,我们需要在人民身上进行更明智的投资,因为他们是国家经济的推动者。随着将自杀非罪名化的呼吁正在慢慢转变,这将增强求助的行为。
《刑法》第309条将自杀未遂定为犯罪,必须予以废除,并撤销对自杀未遂者的指控。这对于确保幸存者得到必要的治疗和支持,而不是被当作罪犯对待,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他们就会更愿意站出来接受治疗,与精神疾病相关的恶名也会得到更全面的解决。- 希望联盟卫生委员会[7] 。
然而,改变也来自于我们每一个人,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可通过一些被熟知的组织来加强对于心理健康的知识以尽一份力:
如今,我们拥有专业的、可负担的心理健康服务。如果你或你的亲人有需要,我们也整理了一份马来西亚免费和可负担的心理健康服务列表。
我们的网站不含广告,提供最优质的阅读体验。您可通过此方式支持我们。您持续的支持,将助力于我们的内容和所有技术维护周期。
Collaborator Description:
本文首发于Wiki Impact。想阅读更多与环境/影响相关的文章和、或改革者的励志故事、真实生活故事,请浏览Wiki Impact。
社区
标注: 精神健康
参考:
- 1. E.London. (2020). Why investment in mental health is needed now more than ever. World Economic Forum. Link
- 2. F.See.(2020). Budget 2021 Is Bad For Our Mental Health — Finn See. CodeBlue.Link
- 3. R.Choong. (2021). Mental health alert for children in Malaysia. UNICEF. Link
- 4. S.Menon. (2021). Youth Suicide. The Star. Link
- 5. Free Malaysia Today. (2021). More than 122,000 distress calls related to Covid-19 in 6 months. Free Malaysia Today. Link
- 6. Relate Mental Health Malaysia.(2021). Economic Cost of Youth Suicide in Malaysia. Link
- 7. Malaysiakini. (2021). Harapan health committee warns of looming mental illness crisis in Malaysia. Retrieved from Yahoo!News. Link
- 8. Khazanah Research Institute. (2021). Building Resilience: Towards Inclusive Social Protection in Malaysia. Link
- 9. Relate Mental Health Malaysia. (2020). Workplace mental health: The business costs. Link
- 10. Malaysiakini. (2020).Nearly 4 out of 10 employees’ mental health impacted negatively during the pandemic. Link
- 11. The Edge. (2019). Malaysia’s Healthiest Workplace. The Edge Malaysia. Link
- 12. Workday.(2017). Inspiring a Brighter Work Day for All. Link
- 13. J.Goh.,J. Pfeffer., S.Zenios., &S. Rajpal.(2015). Workplace stressors & health outcomes: Health policy for the workplace. Behavioral Science & Policy, 1, 43-52.
- 14.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2016). Investing in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and anxiety leads to fourfold return. Link
- 15. Ibrahim, N., Amit, N., Shahar, S., Wee, L. H.,Ismail, R., Khairuddin, R., … & Safien, A. M.(2019). Do depression literacy, mental illness beliefs and stigma influence mental health help seeking attitud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secondary school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B40 households in Malaysia. BMC Public Health, 19 (Supp 4), 544. Link
- 16. H. Kamel. (2021). More people seek help for mental health. The Malaysian Reserve. Link
此文章由Leaderonomics编辑团队发布。